Thealosophers x Cultural Masseur《愛情死因硏究所 Breakup Research Institute》
節目訪問
(一)【FF影像】身在街頭耳聽故事 遊觀塘親歷一段情
記者:封愷瑜
攝影:潘志恆
訪問內容:簡介《愛情死因硏究所 Breakup Research Institute》節目形式、創作理念、選材背景、節目參加者回應
訪問對象:Thealosophers 羅金翡、節目參加者Pandora、Spencer
原文刊於: 蘋果日報 網站,2017年3月23日
連結: https://goo.gl/LW6gh2
每對情侶總有專屬他們的回憶之地:初次相識、第一次拖手、第一次爭吵,還有最後一次的分手……一對情侶,文理與杏梅,在觀塘相識、拍拖到分手。兩名調查員於是展開調查,剖析這對情侶的愛情死因。不過,為何星期日傍晚,觀塘街上,有咁多人戴着耳機,偷聽他們的對話?「想試吓將故事放喺社區舞台。以前多做形式化劇場,好似今次咁一路行社區,一路做廣播劇,真係未試過。」原來所謂的分手和調查,不過是一場導賞活動。活動讓參加者一邊聽故事,一邊隨着劇情發展,遊走於觀塘大街小巷間。策劃人Thealosophers的成員羅金翡(阿翡)說:「其實想試吓舞台係咪一定要實實在在,喺大家面前建立,定係可以聽住故事,喺腦入面建立自己的舞台。」
故事劇情發生在明渠、投注站、觀塘廣場、巴士廠、海濱花園五個地方,參加者會逐一到訪這些地點,親身經歷這對情侶的愛情故事。它們都是很多人或會經過,但未必曾細心留意的地方。巴士廠正是阿翡平日行經之地,但之前未曾進去一探究竟,「寫呢個故事想揀一個得意有趣有氣氛的地方,潛入去巴士廠後發覺有少少陰森,覺得幾得意。」於是在創作過程中,把觀塘內有趣的地方逐一發掘。由舊區發展而成的觀塘,埋藏着很多變遷故事,例如明渠名字的由來、往後的發展等,坊間一般導賞團多會直接介紹地區歷史文化,為何這個導賞團會讓參加者來聽愛情故事?「平時導賞團同地區文化好有關,我覺得或多或少嚇怕咗人,覺得呢件事太文藝,參加者未必好接受到,或者只吸引到某批觀眾。」阿翡認為用愛情做主題較貼近生活,聽眾更容易代入角色,再由故事中的調查員講解觀塘文化資訊,使參加者在聽故事之餘,亦能了解更多地區文化。
行住聽廣播劇,參加者又點睇?一向愛看話劇的Pandora認為,故事讓她想到社區如何影響一個人,「深刻嘅係佢講到,平時放工已經七點幾,仲可以去邊度玩、拍拖呢?發覺原來社區都影響緊呢對情侶。」同樣身為社區導賞團搞手的參加者Spencer,則喜歡這種把劇場搬去街景、讓觀眾與真實環境互動的立體感,「故事始終係社區裏面,你見到活生生的工廈、投注站同巴士廠,你搭幾多景,都唔及現場睇到嗰種真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