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 It Or Die (2007)

– An original play by Thealosophers

編劇:羅金翡 | 導演:梁偉然、譚劍偉

香港戲劇協會 主辦「香港戲劇匯演 2007」總決賽入圍原創劇目

公演:2007 年 8 月21 日 「香港戲劇匯演 2007」總決賽參賽演出 | 香港上環文娛中心劇院

do-it-or-die_2007


/// 劇評 — 戲劇匯演2007筆記 – Do It or Die
文: 潘惠森 (2007)

場刊中劇團自己對這個戲的介紹是「青春恐怖片」。每個人對「恐怖」的定義可以有很大的差異,所以我不在意,但這個戲的氣息的確很「青春」,「do it or die」背後的激情和決絕心態,非青春莫屬。「拍電影」曾經是不少文藝青年的夢想。劇中那個不斷在打電腦的男子,似在追憶他那曾經擁有過的電影夢。一幕幕的「前塵往事」,歷歷如在目前。整個戲就是在這樣一種邊敍邊演(往事重演)的格局中舖展出來,頗有不堪回首的味況。

年青人的輕狂,天真,偏執和脆弱,在這個戲中好像是一種莫可的狀的荷爾蒙,在角色的體內靜掙地發揮著化學作用,而他們是不自知的。有一段戲的台詞寫得很好,一個人問另一個人:「為甚麼要拍這條片?」答問者的大意是說,為了取得資助,再拍,取得更多資源,再拍,成名,取得更多資源……最終目的是拍一些自己喜歡拍的東西。發問者忽然話鋒一轉,說:「你現在不就是正在拍你想拍的東西嗎?」答問者頓時語塞。這段台詞,充份反映了戲中那幾個年青人的「盲動」,而盲動,不正是青春的特色嗎?

這個戲有一個問題,就是「段落」太短,太過過瑣碎,很多時候,一段戲才剛剛開始蘊釀,就己經收場,例如眾人忙完一天,在夜深的歸途上,少女坐在手推車上,我覺得應該是很「浪漫」的一場戲,卻是「三扒兩撥」就到了「叫口號」的收場;又例如,戲中有兩起打架事件,也是草草結束,而沒有透過打架的「矛盾」來深入一點呈現人物的「思想」。比較可惜。

演出方面,佈景太過「擠擁」,演出空間很窄迫,尤甚對這個多場次,多場景的戲來說,不太有利。演員的台詞很多時候我都聽不清楚。那個打電腦的男子坐在那麼高的一個位置,似一個說故事的「神」,感覺有點怪。

原文刊於: Theatre Space BBS, 2007年8月24日
連結: http://bbs.theatrespace.org/viewthread.php?tid=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