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連續電視劇包括著硬線和軟線,硬線指的是故事線,或可看作事業線,如果是一套警匪片,警察查案捉賊就是硬線;軟線就是感情線,包括親情友情朋友感情。 例如在【富貴門】裡,銀行業務的劇情是硬線,羅嘉良和袁永儀之間的感情是軟線,通常兩條線會互相交錯,互相影響。舉個例,羅嘉良在銀行決策錯誤,袁在工作上怎樣為他補鑊是硬線,二人發生衝突,導致感情上亦出現裂痕,甚至有第三者出現將袁搶走(先旨聲明,這不是真實劇情),這就是軟線。 一套有追看性的劇集,軟線和硬線不斷交織,互相影響。整套劇方可有效地發展,也讓有人有環環緊扣的感覺。 華人地方的劇集多以軟硬線並進,但外國的,特別是職業為包裝的就可能專注寫硬線,好似ER,west ring,只是當中加一兩場感情戲作點綴,而不會發展成一條線。原因大慨是因為看外國的劇集的觀眾是比較集中的,例如看west ring是中年男人,看allen mcbeal的是ol,所以劇作就專攻某一類的情節,而香港的劇集就不可能只瞄準某個觀眾群,因為香港太細,除了師奶外基本上任何一個觀眾層(而且會看電視為主要娛樂的)都不夠大,所以香港的劇集一定會有倫理關係及愛情線以吸引師奶們看。 有些人不停話香港的劇作來來去去都是通俗劇,不思長進,其實因為香港的劇集的目標觀眾是師奶,電視台按這班人的口味提供這類商品是無可口非,這會造成惡性循環,越是提供倫理劇,就越多其他層面的觀眾流失,而看劇集的就只有師奶,電視台就只會提供這類商品。 香港的電影也一樣,香港電影的目標觀眾是國內的同胞,所以電影口味只會遷就他們,香港的觀眾可以鬧,但無權擇,因為香港的電影工作者一早已放棄了香港的觀眾…… 噢!完全離題了……
對人-父母
我們怎樣對別人才對呢? 如果有人對你好,你就對他好,如果他對你差,你就對他差吧。但如果對你差的是父母,你也對他們差嗎?請看看他的故事。 他恨她的母親。 他發誓,將來一定不會給母親好日子過。 他不似一般人,為對抗母親而自甘墮落,他發奮讀書,進一流的大學,入銀行做管理階層,他相信,只要自己有實力,報仇的日子一定會來臨,因為無人可以敵得過時間,當母親年華老去,連父親和她朋友都相繼死去時,母親就會感到孤獨,世上無一個老人家可以抵抗孤獨的,到時母親以為有個出眾的兒子可以倚靠時,就恨恨的送她一腳,將她摔得老遠,她只能哀求自己,到時才慢慢蹂躪這個死老太婆。 很可怖吧,但請看看故事的上半部。 當他一出世時,兩歲的姊姊就過身了,母親為紀念姊姊,將兒子的名字改成和姊姊一樣,而且刻意將他打扮成女孩子一樣,他因為年幼,也不覺得怎樣,但到了小學去旅行時,他就慘了,他被同學取笑娘娘腔,他很不開心,回到家將身上的衣物都掉了去垃圾桶,喊道以後不要做女仔,母親一聽,大發雷霆,將他所有的衣物掉了,更將赤裸上身的他推出門口,從此,他恨他的母親。 看到他怎樣對母親,很多人都覺得他的確很差,是一個衰人,但再看完他的過去,就會有種原來他也有他的理由,甚至會有點同情他。但有人會覺得,無論母親怎對他,他也不致於害母親,只要不管她就可以了,但若母親死纏難打,甚至去到他公司問他攞錢,大吵大鬧時他又可以怎樣? 如果你是他,你又會怎樣?父母對你差,你也會對父母差嗎?
切入點
最近看了一套日劇叫《義俠看護》(任俠),係草彅剛裸跑後的新作,本來以無聊一看的心態去睇,怎知一看之下,乖乖不得了。 簡單講,草就是一個黑社會人物,被大佬叫到老人院做看護,中間遇到不同的老人和老人問題,看他怎樣解決或呈現出來。其中一集講一個獨身的女子怎樣照顧她媽媽,媽媽每每為了雞毛蒜皮找女兒,女兒因此要放棄社交,沒有朋友,沒有情人,甚至連工作都掉了,女子因為抵受不住壓力而自尋短見,想和媽媽同歸於盡,當然最後草及時阻止,並開解到媽媽要懂得放手,而女子亦重新振作。 其實整個故事結構是和劇情都是中規中矩,沒有甚麼的大突破,最吸引我的是切入點。 故事環繞老人問題,是一個很容易做得很沈悶的主題。但編劇用了一個有趣的切入點去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草彅剛-是一個被派來做看護的黑社會-與這些老人周旋。 如果用一般所謂熱血的青年面對老人,很快就會做得陳腔濫調,偏偏草有著一般黑社有人物的特質,默不作聲,不理人感受,常埋怨老人家煩之類,試想像這類黑社會,要他不騙老人家的錢已經算萬幸,現在還要他幫這些老人家?對,這就是全劇最有趣的地方,他這個爛人怎會幫助老人家呢? 第一集,有個老人家誤意為草是自己的兒子,拿錢給草使用。作為黑道的草當然照使不誤,後來更主動問老人家要錢來喝酒,我看到這裡已經覺得草這個人物確實是個仆街,因為老人家為了有錢給草,更拿刀去便利店,精神出現問題。 眾人知道老人家出事後四圍搜找老人家的蹤影,草作為最後一個見到老人家的人當然都要去找她。老人家混混愕愕,更與小混混起衝突,這時剛巧經過,草有感負於老人家,終於忍不住幫了老人家而小混混打,草為了不揭穿自己的身份而任人魚肉,看到這裡,你看到草這個人很立體,由一個應該不會幫老人家的人,怎樣慢慢過度變成一個可以為老人家而放棄黑道尊嚴,很感人。 這就是很好看的一個切入點-黑道中人在老人院-爛撻撻的人解決老人問題,和老人家產生感情。 如果了解這劇的視點,就會發覺基本上沒有一個題材是不能講的,就算更沈悶的題材都可以用一個新的視點去講。如果當年的《阿嫂》,更清晰用劉心悠-一個無知天真的少女-的視點去介入黑社會的話,成件事可能有天翻地覆的不同。 (順帶一提,主題音樂超正,每次聽到都有血脈沸騰的感覺!)
中庸之道和化學的Equilibrium
如果我無記錯的話,中庸之道指的是做事不要過份,做甚麼,吃甚麼都本著適度為原則。但甚麼才算適度呢?從來都唔會知。但我覺得這和西方的化學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六時讀化學,有一課叫Equilibrium,即係物質進行化學作用之後並不會完全轉化,打個譬喻,當糖加落水時,兩者加埋就會變成糖水,Sugar + water= syrup, 其實有些syrup 亦會變番 sugar 和water,只不過糖加水的比例會比糖水的小,兩者之間不斷轉變,直至達到一個平衡狀態,所以他們的方程式會係 Sugar + water ↔ syrup,而且有比例的,假設是2比8,即是一公升的液體裡,有二百毫升是糖加水,八百毫升是糖水。不同的物質有不同的比例。(希望大家明白…) 人與人之間亦是類似在兩者平衡之中建立關係,以男女關係為例,男方和女方會向對方爭取一些東西,中間會不斷嗌交,罵戰,即是物質轉化中,如果他們沒有分手的話,就會達到一個平衡狀態,但這種狀能是有一個比例值,即係糖加水中的2比8那個數值,女付出8和男付出2就能達到平衡的狀態。很像很深奧,其實只要想想自己和情人的關係就清楚。 如果有外來的東西加入來,中間的比例值就會有變化,直到達至平衡狀態為止。 有些人可以而不用付出但另一方付出所有也能達到平衡的,很像是金屬的化學反應,這可稱為無機反應。不過大部分人的關係都是有機反應(organic reaction),因為都話到明係無機,人又點會花時間呢,很快就會分手啦。 中國的傳統智慧和西方的科學有很多異曲同工之妙,下次organic會再講。(哦!又一個爛gag)
人物與情節
一套以人物為中心的戲叫Low Profile,若以情節為中心的則叫High Profile,點解叫low 和high profile?聽聞以情節為中心的戲會比人物為中心的戲較好的票房,所以叫就叫high囉。但甚麼才叫人物中心和情節中心呢? 舉個例,《女人四十》,《金雞》就是人物中心,整套戲都是以描寫主角為重心,她的要求是甚麼,她怎樣去解決困難,她的心理狀態是整套戲的重心,情節發展是其次。另外一類則是以劇情為主導,人物都在其次,例如《無間道》,《謀殺犯》等等,甚至人物會被扭曲去遷就故事發展,譬如《無間道》內,劉德華想做回警察的想法留於表面,他要殺韓琛的動機亦過於簡單,故事只是交代了,沒有呈現。 當然人物和故事不是互相衝突,好的劇本可以將兩者融為一體,既可以刻劃出動人的人性,又可寫出令人拍案叫絕的故事,例如《大隻佬》,《的士司機》。羅拔狄尼路所演的司機,是一個退役的軍人,但完全適應不到大城市的生活,與人相處出現問題,其中一場是他竟帶心儀的女仔去睇三級片,刻劃出他是一個喪失社會功能的人,亦埋伏了之後想殺總統候選人的劇情,而中間穿插了茱迪做雛妓一部份,為結局打了底。故事跟著人物走,人物故之然深刻,故事亦曉有深意,兩者相輔相成。 怎樣寫到一個人物和故事都互相交融的作品呢?通常都是以人物為切入點,究竟你想寫一個怎樣的人物,當想清楚了人物之後,他的須要,他會怎樣做,你都可以想像得到,然後劇情就會產生。當然,想了故事先都可以,但小心角色為了服務劇情而變得不似人形。
事旦男 長毛
無綫新聞記者最近就慘了,因為出外採訪,可能會受到最近知名度甚高的事旦男騷擾,他高舉「無錢新聞,事事旦旦」的紙牌,在無綫的新聞鏡頭下掩攘,有點令人啼笑皆非,亦令無綫的其中一位記者因而落淚。 盧愛玲(一位資深記者)認為他不須要那麼做,如果他不認同無綫的編採,可以有很多的渠道讓他投訴。他這樣做會干擾記者採訪,影響記者工作,到最尾受害的會是廣大市民。 我作為廣大市民的一份子,暫時未感受到害處,而且如果事旦男的舉動真的可以影響到無綫的話,更樂得其成,不過這可能性近乎零。如果一個會接納意見,態度開放的機構會從善如流的話,就不會對六四的新聞自我審查了。 而事旦男的事件令我想起在立法會中的長毛,因為立法會的制度,政府根本不需理議員說甚麼(當然是民主派),只要話佢地聽到喇,講一些千篇一律的陳腔濫調就可以耍走他們的訴求,正等如事旦男在正式的渠道去投訴的話,根本就不會有人(或機構)去理,一切意見接受,態度照舊。所以長毛在議事庭內所作所為,和事旦男是同出一轍,就是反抗這種疆化的制度,用最直接的方法去表達不滿。最後他們的意見都會被忽略,但起碼在有人知的情況地下話你聽「我唔妥你」。 當你在所謂正常的渠道表達意見,就算這意見多麼的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最後只會被消磨,在不知不覺下被棄置在堆田區中化為渣滓。因此,一些雖然最後都同樣無結果底下所做出的反抗,反而是唯一可做的。不是嗎?
劇情發展
之前有點要務在身,所以停了成個星期無寫過住何嘢,不過都唔緊要,因為都無咩人睇。角色和角色之間要故事發展,可以透過事件和關係去推。簡單講,如果係一套父子戲,用事件去推展的話,他們之間就會不斷突如其來發生一些事。哈,好似講咗等於無講,其實意思係編劇要不斷想一些事件給他們發生,例如仔不小心打破了父親的花樽,仔要瞞著父去做補救。但當仔補救其間,意外發現花樽原來係父的偷情證據,那麼仔要怎樣處理成件事,最後父發現花樽是仔打爛,要興師問罪,那麼仔要督爆老豆偷情,定係死忍,如果督爆,阿媽就會發癲,甚至會鬧離婚,死忍的話,面子也放不過自己。另一方面,如果是用關係推的話,他們之間就會有一些性格令他們起了不能解決的衝突,例如父是一個婆婆媽媽的人,但仔係一個火爆的人,於是二人之間無論發生咩事都會發生衝突。就算是食早餐都可以有戲發生。通常由關係推的戲是比較好看,因為關係推的戲不易犯駁,而且是由角色出發,觀眾容易代入。相反,如果由事件推的話,編劇就要不斷要生一些事出來令他們起衝突,有時會搵戲來做,而且不斷砌事件,會令戲變得支離破碎。要度電視劇,由於要寫的故事比較長,所一定要先想好角色的關係,從基本的性格上令他們起衝突,那麼寫的時候會比較易。相反,寫電影或舞台劇自由度會大很多,因為整套戲可以圍著一件事件去寫。
一場分手戲
這是篇係兩三年前伸請做編劇時所寫的一場戲,雖然寫得不太好,節奏不太流暢,也有點重複,用字也不準,不過都幾有趣,所以給大家看一看。 老人與少女 一個頗為富裕家庭的大廳,有一個老翁坐在沙發,陽光從窗外照進,老翁往窗外一望,一面愁容。門鈴響,老人似未發覺,隔了一會有一少女用鎖匙開門,老翁終發覺,展露笑容。 老:你來了,坐坐坐。 女:我來,只是坐一會就走。 老:哈哈,坐一會就坐一會,喝點東西吧! 女:真的不用了。 老:當我這個老人家求求你。 少女點一點頭,然後坐下。二人無言,過了一會。 女:我想拿回那張畫… 老:可以說不嗎? 女:真的,我要取回那張畫。 老:求求你,將這幅畫給我好嗎?我甚麼都可以給你,你就留這幅畫給我。(停頓)我保證我的兒和孫都不會看到。 女:(震驚)你怎知道我和你兒子的事。 老:(苦笑)我也不想知道,但偏偏知了,我偏偏知了。 女:我……我都不想,但事情就發生了。 老:對,我們之間也是。 女:我不想騙你們三個,只是… 老:你不用說,各取所需吧!我們都是一樣。 女:你就讓這關係結束吧! 老:我不介意呀!就算你和幾多個男人一起我也不介意!我每個星期就是盼望你來。 女:我介意呀!我就像妓女一樣。 老:你就不用和我做,只要你來見見我就好了。 女:不行,每次上來,那陣顏料的味道就讓我想起那幅畫,而且你的孫好像也知道我和你的關係。 老:那你就當和爺爺說話就好了。你知道嗎?現在只有你願意和我這糟老頭講話了,我每日看著日出日落,日子對我這人來說已經無意義,只有能與你一起時我才知道我存在還有點意義,那幅畫就是一點點的証明,求求你,讓這糟老頭活著多點意義吧! 女:我都不想活似妓女,看到你和你兒子我就覺得自己不應生活在這世上,怎可能一個女人可以和爺爺,阿爸和兒子都發生關係!將那幅畫給我吧!我只想做回一個普通的女人給我一點點做人的尊嚴吧! (沉默) 老人從房裡拿出一幅畫,望著女孩,拿出打火機點著畫。 老:再見了,畫不存在,我也不應存在吧。(由於四周都是布和油漆之類等畫具,火勢很快漫延)好好地做回一個人吧! 女看儍了眼,到有反應時火勢已經很大。 女就跑出畫室,望著大火不懂反應。
人物性格
簡單來說就是角色的性格,哈,說了等於白說。基本上人物性格確定了細節的發生。約照之前所舉的例,一齊上司下屬的關係,又屬於鬥氣冤家的類型,他們一定是不斷你整蠱我的,但他們用甚麼設計去整蠱對方呢?那就要建基於他們的性格了。因為他們會不會做出種種行為,一定要符合他們的性格,這是無論甚麼情況底下都要考慮的,否則其他人一定會批評劇情犯駁。 若果是一個來自底下層的下屬,做起事上來可以不擇手段的,甚至有一班黑社會的朋友,那麼他應對上司的方法一定會是無所不用其極,不時會出動他的朋友幫他手的,例如上司要下屬在短時間裡要完成大量保單,他可以叫黑道朋友劈傷其他堂口的人,然後再叫他們買保險。但如果下屬是個光明磊落的人,又會怎樣呢?他可能真的用最正常的手法,不斷去cold call去完成任務。簡單來說,就是面對問題,細膽的人會用安全至上的方法,聰明人會用高明的方法等等。尤其是現在的偵探片,雖然他們都是要查殺人兇手,但破案的手法都有很多種不同的方法。當然,這還牽涉到主角的背景和特色的設定,這就容後再談。 如果將光明磊落和不擇手段的性格一比較,大家會發現,戲一定是不擇手段的下屬較好看的,因為他可以做甚麼都可以。而大部份好看的戲,主角都不會太正常,因為正常的人是不會有戲劇或有趣的情節發生。 而角色的性格越偏執,戲劇就越容易發生。何解呢?講完不要向我拋垃圾…因為性格偏執的人,很容易和其他人造成衝突,衝突就是戲嘛…(逃跑中)
那一年的花火
本來計劃每周出一篇連載小說,但現在仍在構思的階段,希望可以快點成事。 今天收拾東西的事候,發現這張海報,上面大慨畫了那一年的大事,SARS、7.1、反廿三…….那一年的我正在準備上莊,開始每日不見天日的生活。 那一年去了英國、法國、德國、荷蘭……那一年發生了許多,似乎我的生命和香港一樣,在那一年發生特別多的事,如果有人用圖像去記念那一年的香港,我是否最低限度都應該用筆去記低那一年的花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