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アトモス部屋

《尋找曱甴的故事》
– 來自命題 “Finding Creative Synergy”

文:維新 Wai-sun Chung(編作成員)

蟑螂,我們多稱呼為曱甴 (光是這個寫法已經有夠核突)。這種生物具備了一種最令人感到驚怕的能力:即使你明知它靜止不動也好、已經死去也好,甚至它只是一隻膠製整蠱玩具、甚至只是一張圖片,你都驚。光憑它那的樣子,已經令你驚餐死,名副其實樣衰到你驚。這個世界大概只有周星馳和黃子華能與它作伴。

然後,你不斷會聽到更多關於曱甴的城市傳聞:曱甴其實懂得游泳,所以不能把它掉進馬桶;打死曱甴最好的方法是火攻 , 否則曱甴卵會繼續孵化更多幼蟲;會飛的曱甴其實是孕婦,你直接將它拍死同樣會把它身上的曱甴卵留下。最恐怖的是,科學家認為若有一天人類因核戰輻射而滅絕的話,曱甴還是可以生存的,因為曱甴抗幅射能力比一般生物強 30 倍。簡單而言,你死佢都未死。

其實在我而言,我們的集體創作過程,可能與一群人聚在一起大談曱甴的城市傳聞有一定程度上的共通。不同背景、經歷的人,以他們各自既有的知識、故事、觀察、感受等,以不同的角度、視點、表現形式建立「到底一隻曱甴係點樣得人驚」的世界。這種尋找曱甴的創作模式,相比較一個人以挑燈夜讀、鑿壁偷光、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形式而吐出洋洋萬字,卻有另一番亂石驚濤般激起千堆雪之效。而這千堆雪,於不同人看來,又是不同的千堆雪。這時候的這一隻曱甴,已經經歷了很多次進化成為「大佬」。

這又讓我想起中國導演馮小剛 2012 年的電影《溫故1942》。這部電影的原著是一部關於 1942 年大飢荒的紀實文學,電影劇本卻是馮大導與工作人員一步一步走出來的。他們帶著攝錄機和錄音筆,按照原著中涉及的所有省份縣市走過去,一路上故事就不斷生長。他們在路上遇見一位曾經歷過災荒的老太太,她曾親眼目睹親人快要餓死在路邊,結果來了個路過的災民,直接在她親人的屁股上割了塊肉。親人說:「我還沒死」,災民答:「你不行了,你救救我吧」。這讓馮小剛很有感觸:「這絕對不是坐在辦公室裡就能想出來的。」

不知馮大導又有沒有興趣了解蟑螂的城市傳聞?

P.S. 關於蟑螂,我實在沒有興趣了解。
寫出這些,源於我們某成員與蟑螂的一夜纏綿。
———————————————————————————-

《悶費城 MOONFISHING》即日起於各大城市電腦售票網公開發售
2012年8月10-11日 (五-六) //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多媒體劇場

網上訂票:www.urbtix.hk | 信用卡電話訂票:2111 5999
票務查詢:2734 9009 | 節目查詢:9623 5077(黃小姐)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