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TMOSPHERE

一直以來都想寫寫關於一個城市的藝術,如有關人文素質、城市規劃、及藝術與兩者之間的關係。不過剛經歷了密集式的五周藝術節,實在有些思緒需要放低,那倒不如順勢從微處著手,由

一個城市的藝術節開始談起,再寫到宏觀一點的角度與大家分享一下。(其實一路寫這開頭,一路在質疑自己能否連續幾個星期,寫一個系列式的文章)

過去的五周,我一直有問自己感覺如何,此刻經過沉殿,大概可以概括為游走於天堂與地獄之間吧!前者自是享受藝術品終於來到觀眾面前的現場感,後者則是磨人的精神長期緊張狀態,每一個來電直敎腎上線素激增,祈求電話筒的那邊報喜不報憂。身在這高壓環境,再加上疲累,人最容易犯錯,從製作人的角度,實在很難不去問,密集式的藝術節到底有甚麼意義?

對這問題,對於香港人的習慣性思維,不難想到以下的標準答案:

平均成本因著同一類別但又不同類型的消費品聚集在一起而下降

這成本包含消費者與供給者的成本。落在實質層面,把眾多藝術節目聚集一起,可以讓行政資源更集中,無論在市場推廣,以至訂場或跟酒店議價,都有實質的幫助。觀眾因此受惠於更多節目選擇,亦不需老遠飛到俄羅斯看芭蕾,或到英國看莎士比亞,觀賞成本大幅下調,而在這集體統籌的模式中,票價亦相對地降低。但如果一個藝術節的存在單純是因為一群藝術喜好者想「 慳錢」, 創意很難被孕育,藝術節不再藝術,不也一樣沒有意義嗎?

對於住在香港的人,又期望藝術可以給他們甚麼呢?當然這個問題的答案會因人而異,但我相信總離不開「驚喜」這兩個字,借句英文俚語“spice up your life”。藝術可以啓發、反映,是生活的養份,是想像的釋放,與主流的娛樂媒體背道而馳,在觀賞藝術的過程中,你擁有自主權,自擇角度各取所需。那藝術要怎樣才夠“spice”呢?「驚喜」往往見於創意,藝術節網羅世界各地頂尖藝團,同時又委約不同藝術類型的新作,驟眼看來藝術節把該做的都做了,然而我為甚麼仍在問那問題呢?

我想似乎創意是帶來了,卻未免單向,對於香港的觀眾,雖說已飽餐一頓,但那感覺卻停住了,要等一年才可再經歷一次;對於香港的藝術家而言,更沒甚意義,唯一可以掛鈎的,就是那些一個至半小時的演後藝人談或大師班,與及在節目表被編排與某某著名藝團同期演出。而對於海外的藝術家也因為來去匆匆,連走馬看花都來不及就已經離開,再說就算抽到時間想看其他演出,也如普羅觀眾一樣,一票難求。其實藝術節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為觀眾與藝術家,作“cross-fertilization”;劇場的觀眾可能因為同時有其他類型節目而步出他們觀賞舞蹈的第一次,藝術家們把握機會互相觀摩對方的演出,或作延長逗留以作更深的交流或講課。

一個節之所以是節,要(套用政府的宣傳語)「全城動」,才是真正的節。同樣一個城市的藝術節,也必須讓全城參與,才有為藝術而慶祝的節日意義。這亦是我們為西九惆悵的公眾欣賞藝術問題。這似乎是藝術節應該再加以發展的地方,我想這或許也是我略有所失的原因。為藝術而慶祝的背後,就是這城市普遍欣賞創意的指標。如果一個藝術節可以孕育創意,促使更多人欣賞創意,我想這就是我們需要的藝術節。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