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上海快要追上香港,其實是荒謬之論;上海早在清未已開始被外國強行開發為港口,也因其地理位置,可上接北京下通廣州,吸引了幾乎全國想出國的人,以及在外留學歸來的人都到上海,或作中轉或作發展,有著這樣的人才匯聚,難不發展起來嗎?若不是戰亂再加上一個文化大革命,上海早已比香港領先…
這論調不無道理,但話說回來向歷史作假設性構想,是不切實際的。事實上香港作為一個城市的發展,的確比上海成熟,只是如果帶著這種優越感去上海,就只會跌至滿身傷痕。我這次上海的考察之旅,第一站是杭州大劇院,在過了高速公路後,我第一樣看到的是一個了無人煙的商業區,但再細看下真是目瞪口呆,我從來未見過一個如此大規模的商業區同步發展,無論任何角度三條街(相若於香港的六條街)以內的範圍,都在建超過二十幢各具特色的甲級商廈。區內街道如日本東京一般,只是更大更闊,還有一流的配套,包括交通燈與路標合體的設施等。在這前菜後,杭州大劇院的這道主菜反倒沒甚麼味道,之前寫論文也有聽說過寧波大劇院的「豐功偉績」,所以看他們一流的大劇院及音樂廳之前,心裏其實有了底,反而我關心的是他們營運上的思維。
這思維上的分享,慶幸在第二站的蘇州大劇院找到點蛛絲馬跡。同樣地有一流的建築設計及大劇院和音樂廳;可他們的妙在於旁邊,放了個IMAX及八個電影院,無論是看演出或是電影的觀眾,都會在大堂以至入場前的偏廳,看到兩種節目的宣傳,於是本來看《阿童木》的一家大小,因為小朋友看到另一兒童劇場的海報,嚷著也要看那劇場節目,而令這一家大小也成為了劇場觀眾。這種觀眾的Cross-fertilization 在觀眾發展上尤其重要,問到他們何以想到如此好辦法,答案簡單而直接 -「因為那區沒有IMAX,既然又要建大劇院,那就一塊吧!」在倫敦常有讀到觀眾發展 (Audience Development) 的例子及發展歷程,他們花了很多時間去做這方面的工作,而這裏卻因利成便地一擊即中,我想是一種混合了從上空降的政府指令及市場需要,再加上點巧合的有機製成品。而這樣的軟硬件融合構想,西九多年來,無論是官方或是民間的論述,也是聞所未聞的。
導遊說要看中國近一百年的發展,就要看上海。順理成章地,考察團就安排了兩天共十個場地及兩個景點作訪問。「訪問」這個詞不錯,因為只包括探訪再附上一些詢問,很切合形容我們這一次的旅程。有些甚至連問的時間也十分倉卒,更莫論討論。印象較深的就只有現代戲劇谷及東方藝術中心而已;他們深刻之處與硬件無關,反倒是思維及視野教人思潮起伏。
根據我不盡不實的記憶(當中說不定可能滲雜了我一些主觀願望),現代戲劇谷是一個概念,為眾多上海市中心靜安區的戲劇演出的增值平台,也是一個代表著上海現代戲劇的品牌。顧名思義,就是要無論本地人或旅客,只要是想起上海都會聯想到現代戲劇。這個概念落到實踐層面,其實就是一個中介人的角色,結合靜安區區內15個場地的節目作一個總宣傳平台,在區內的商業中心的街道上及廣告牌,放上不同節目的廣告,同時也會投資製作,吸引北京的孟京輝及其他名導演的新創作在戲劇谷上演。這無疑是以倫敦的West-end作藍本,當然這當中其實牽涉很多問題,例如是誰決定現代戲劇這個定位呢?那些製作的經費又從何以來呢?那個多小時的介紹當中,提到它的源頭其實是由靜安區所發起,一個純粹看到要與其他區保持競爭優勢的需要而誘發出來的念頭。儘管藝術對人民生活的增值價值,還是體現於經濟發展,但現代戲劇谷的目標單一而明確,實行上也結合了民間與政府的力量,很值得西九借鏡。
上海的尾站東方藝術中心,聽了一個很完美的Presentation,一個先把場地的難題缺點一一指出,再把逐步克服的經驗娓娓道來的Presentation。撇除他們為保利集團其中之一的雄厚財政資源來說,他們現在所做的開墾工作,還是很值得我們參考的,兩句鐘裏所談很多,這裏就容我點出最令我深刻的兩個重點。首先是「新觀眾」的思維,對逐漸式微的傳統藝術如越劇及昆曲,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認同要培養下一代產生興趣繼而成為「新觀眾」,然而林總卻明白這是一種成熟的藝術,在等到人過了一定的歲月,就自然會懂得欣賞,所以重點是讓這些有心人都能接觸到藝術;對年青人就算辦再多的座談會或學生專場,興趣沒有就是沒有。所謂「新觀眾」不以年齡劃分,所有未看過的都算是新。另一重點是我們在西九經常討論到的Landmark Iconic Building,東方藝術中心的設計像多塊大小不一的花瓣,從上而下俯瞰很有線條,雖說不上甚麼Iconic,但作為一個表演場地,還是很不錯的。只是這個漂亮的影像就只能在圖片上看到,因為建築物已經佔了地的大部份,觀眾一到埗其實只能近距離看到門口,然後就進入大堂了,對於建築物的全景恐怕要到對面政府大樓的20字樓,辦一個觀光層才可以看到。林總這一提就令我想起Cardiff的Millennium Centre ,它一邊的正門有多個入口接連長近400米,前面則有一個大廣場,好讓我這些遊客可輕鬆拍下正門的宏大感覺。這人與建築物的觀賞距離是辦藝術場地不能掉以輕心的,尤其是當認定藝術需要走近民眾,能夠看到才能進一步建立關係,如果連入過場的觀眾也不認得他們曾經到過的場地,那就未免太荒謬了。回想起西九當初的巨型天幕,也難禁苦笑。
反觀香港,西九有太多聲音,就連文化界想要甚麼都沒有共識,就各自申張要先在這塊地分一杯羹。未有共識是正常,最重要是讓它進化,從實踐中漸漸確立方向,West-end與Broadway也不是咨詢10年後起出來的。在我個人而言,發展藝術來為整體經濟增值是無可原非,但政府自己必先要弄清楚這是推銷計劃的口號,還是真正為發展藝術提供土壤的手段。認定了一個單一目標後,進而確立民間的參與,政府再讓其與市場接軌,促成自給自足的產業環境。現在再一次的公開咨詢去問市民:「你們想在西九得到甚麼?」,不是徒增混亂嗎?!
上海與香港的距離已經「一隻手都數得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