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阿偉那篇度劇本手記,我也來湊湊熱鬧,談談說故事的巧妙。最近看了神父劉銘鏗的作品《一眼思淚》,註明是立體書劇場,絕無欺場,一本又一本巨型立體書,很精巧亦很耐人尋味,配合自己擅長的燈光設計,再加上李鎮洲擔任說書人,在程式上可謂無懈可擊。
那麼故事呢? 神父選了孟姜女這民間傳奇,它是一個忠貞的故事,道出了她千里迢迢送衣到長城給被征召的夫君,最後卻在旅途中死去,多年後由她故鄉裏曾照顧過的女孩子,繼承遺志,隻身到長城,但當暖衣送到見到孟氏夫君時,便氣絕身亡。
這個故事要怎麼說才動聽呢?對於一個經典的民間傳奇,要如何與現代的觀眾掛勾呢?首先必先要明白她的線性結構,所有事件都是一件接著一件發生的,所以觀眾的經驗是累積的,並且在最後的結局釋放。第二是說書人的功用,作為一個第三者把故事娓娓道來,觀眾沒得看只可聽,所以說書人說的其實是一個環境,把空間填滿了觀眾的想像。《一眼思淚》主角是立體書,說書人則為副,很多畫面其實己經被精心設計了,觀眾看到的是神父對這個故事的解讀,而沒有太多觀眾想像的空間。這樣的設定其實沒甚不妥,而著實神父很多意念都很有趣,只是與觀眾掛勾的條件己經變了,因為沒有了想像,就只剩下故事的追讀性。以《一眼思淚》為例,它雖然跟著直線的舗陳,但中間加插了不少聯想性的支線,即支線本身純粹源自主線的聯想,並對故事沒太大影響,情感得以更立體及多樣化,不過不能累積,致使到最後女孩對孟姜女忠貞的延續,只停留在我們入場前對這個詞語的了解,而沒有任何更深或更新的體會。